中国社会对酷儿时过境迁时的态度

中国LGBT历史和现状比你想象的跟复杂

A woman wearing a red hanfu (traditional Chinese robes) slings a rainbow flag around her shoulder. Artwork by Annie Zhang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ritten in English, appears here.

我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经历是我第一次参加悉尼狂欢节。 那是在2016年时候,当我看到一个神话般的彩虹光谱海洋,里面充满了穿着闪亮的五颜六色服装的人们, 有些在花车上跳舞,还有一些正在跟着喧哗的音乐声游行,我感到震惊。在他们周围,街上成千上万的人大喊大叫,欢呼雀跃。这使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游行的节日气氛,还有澳大利亚对酷儿的开放态度。这是来自中国的我以前从未见过的。

♡ ♡ ♡ ♡ ♡

在中国,同性恋在1997年之前是非法的,并且仅在2001年才在精神障碍里面被除名。然而,许多中国人,尤其是老一代人,仍然认为酷儿是一种需要治愈的疾病。 在1997年之前,陷入同性恋行为的人可能会被“流氓罪”罪起诉。 这种态度可以在1996年著名的中国电影“东宫西宫”中看到, 该电影描绘了一个在北京公共浴室被捕的因为同性恋身份而被拘留和殴打的男同性恋者的故事,。 但是,即使到现在为止,在LGBT +性别合法化22年之后,社会对酷儿的普遍的态度仍然是不能容忍的。

2017年,澳大利亚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同时,中国政府禁止网络上公开讨论LGBT +的话题和经历。 2018年,新浪微博 – 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网站之一 – 表示该平台将删除“具有色情影响,促进血腥暴力或与同性恋相关”的漫画和视频,以“创造积极和谐的社区环境”, “遵守该国的网络安全法”禁止所有LGBT +相关内容。该决定只是在网上涌入大量投诉后才被撤销。与此同时,中国的审查机构已经发布了“夸大社会黑暗面”内容的新规定,现在认为以酷儿,婚外情,一夜情和未成年人性关系的内容在屏幕上显示为非法。因此,在电视,社交媒体和其他媒体上对LGBT +群体的描绘也被禁止,作为文化打击“粗俗,不道德和不健康内容”的一部分。此后,政府的决定成为社交媒体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并引发了年轻人的强烈反对。

♡ ♡ ♡ ♡ ♡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同性恋爱的历史并不总是如此保守 。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记载了同性恋爱。学者的研究表明,在1840年代以后的西方影响之前,同性恋在社会已经正常化了。 据推测,即使是几位中国皇帝也有过同性恋关系。 根据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 – 92年)的说法,汉哀帝曾经有表示过:“天生,他[我]不关心女人。”他与情人董贤之间的着名爱情故事, 已成为当今中国酷儿关系的象征。

故事讲述了在两人在同一张床上休息后,董贤躺在哀帝的袖子上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哀帝为了不打扰董贤睡觉而小心翼翼的切断了自己的袖子下床早朝。这个故事,也被取名为“断袖”,成为描述中国同性恋关系的词语,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地位

然而,快速发展到将近两千年后,在毛泽东时代,酷儿变得隐形,因为它被视为疾病和犯罪。 最近,随着全球许多国家对LGBT +问题和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广泛讨论,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在中国重新出现。 直到2019年,中国政府才开始对LGBT +群体的权利发言。

政府最近接受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关于LGBT +权利的建议。这些建议要求保护中国LGBT +群体的权利。 中国方面接受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的有关LGBT +权利的所有五项建议,并声称它们已经实施了。 但这些官方行动是否大大改善了中国LGBT +个人的生活还不明确。

♡ ♡ ♡ ♡ ♡

尽管围绕中国酷儿的对话越来越开放,政府的态度也变得积极,很多LGBT +人士仍然避免向广泛的社会透露他们的性取向。由于无法成立自己的家庭和生孩子,中国的酷儿通常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由于缺乏新闻自由和无孔不入的对于酷儿消极态度的政治制度,

许多LGBT +的中国人选择用虚假的异性婚姻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这也被称为“行婚”。虚假婚姻普遍有两种类型。一个是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之间的婚姻。另一种是男同性恋者娶个不知道他性取向的直女。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据说占约80%的同性恋婚姻关系。这种婚姻往往对双方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也经常会引起自杀和自残的风险。

悉尼大学文化研究学士的中国学生陈茜评论说,假结婚让婚姻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幸福,只会暂时缓解父母对孩子“异常”的焦虑。她还对许多中国LGBT +个体的现实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看法,称“他们继续这样做是因为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如果他们不假冒结婚,就无法继续忍受生活。”

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在中国面对LGBT +的主要挑战是中国政府对LGBT +社区的不支持。 然而实际上,它与我们政府的立场关系不大,更多地与家庭压力有关。

来自USyd的中国留学生大卫*(化名)描述了出柜的压力,他说,“我只告诉我的性取向给一些我最好的朋友。 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我是同性恋,因为我关心自己的未来。 异性可以结婚生子,但我却不能。”

陈说,虽然中国逐渐开始接受和理解同性恋,但传统的儒家家庭结婚价值观仍然是LGBT +人的主要障碍。“我认为这种倾向是父母试图想修复酷儿的尝试。 父母希望他们的小孩结婚和生孩子(不言而喻的和异性恋)使他们的同性恋孩子正常。 然而,这种希望不会实现,因为酷儿不是病态的,也不需要被修复。“

“可悲的是,我也知道一些父母其实了解孩子的性取向,但仍然会强迫他们结婚,因为在他们眼里,孩子的幸福在家庭血统面前似乎微不足道。”

虽然中国人似乎对假结婚见怪不怪,但仍然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大比例的LGBT +中国青年选择假结婚只是为了逃避家庭和社会的孤立而带来的恐惧。 LGBT +个人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家人拒绝理解他们,并不断尝试“纠正”他们的性取向。如果家庭和社会能够更多地倾听LGBT+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性取向,他们能够过上更好,更快乐,更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