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 Ad

大权在握的圣上,大权旁落的傀儡

谈论宋徽宗的双重形象

Art by Grace Fu

在常人的眼中,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亡国之君,“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一语,亦为众津津乐道。不过,这句话是从《池北偶谈》截取,其后还有一句:周正夫说宋仁宗什么都不会,就只会做皇帝。这种安排,实际是传统文学的笔法,意在点慧帝王之术,若作摇头晃脑之用,便可爱得惹人嗤笑。根据《宋史》对宋徽宗的评价,这位特殊的亡国之君不可归于一般的昏君、暴君或傀儡皇帝。那么宋徽宗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呢?

概括而言,宋徽宗的政治生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100-1102)是宋徽宗发迹的阶段;第二阶段(1103-1110)是宋徽宗巩固皇权的阶段;第三阶段(1111-1125)是宋徽宗稳定专权的阶段;第四阶段(1126)是宋徽宗统治终结的阶段。本文详写第一阶段中宋徽宗夺得皇权的过程,其他阶段则略写。本文主体内容引自《宋史》与《续资治通鉴》,细节加注原文出处。

1100年2月23日,宋哲宗赵煦23岁英年早逝,没有儿子。此时距离北宋灭亡还有27年,而自庆历新政以来的北宋党争已经持续了57年,但所幸四朝皇帝都熟谙皇权的自律和对官僚派系的制衡,所以到哲宗时,北宋尚能对外保持战略主动,对内保持政局稳定。宋徽宗此时是端王,18岁,丧母。他政治生涯的启程是相对偶然的,一因哲宗的早逝无子,二因章惇与向太后双方对峙,三因他自己的聪明与天分。这些既是幸运,又是不幸。

章惇,前朝元老,控制核心官僚。生卒年有争议,此时年龄在67岁左右,性格高傲凶狠,《挥麈后录》说他是私生子出身。此前他主政期间,对内对外均采用强硬政策,控舆论、兴宫狱、废皇后、征西夏,这既让他大权在握,又让他树敌朝野。向太后,哲宗嫡母(非生母),是北宋历史上女性政治人物代表,当年其联合“北宋武则天”高太后扶持哲宗以庶子的身份成功继位,此时年龄约55岁。徽宗发迹,便从章惇和向太后的对决开始。

皇帝驾崩后,章惇和向太后成为帝国核心的候选人。政治斗争争分夺秒,章惇火速拿下热门储君——申王赵佖和简王赵似,向太后则另辟蹊径选取丧母的端王赵佶。政治需要创造力。在回答立储这道政治问题时,章惇将所有的选项都选上,向太后则在题目中增加一个选项,两人都不走寻常路。随后,向太后紧急召开朝议,以至于章惇没有时间事先统一大臣内部的政治意见。政治需要懂得“先”。先不是快,而是掌握主动。

根据《宋史》记载:向太后故作姿态说自己原欲选申王为储,但因其眼部有疾病而不得不支持形象良好的端王。中国帝国时期立储时,候选者的身体缺陷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向太后这番说辞实际上是在暗示群臣自己要一心扶持端王,并非临然起意。章惇未预料到端王候选,露怯,气急败坏,强推二王。当庭的大臣见章惇失态,纷纷变脸支持太后。蔡卞先行翻脸,这是史家笔法暗喻新宠到来,曾布后发斥难,这是元老站队暗示章惇无回天之力。龙虎相斗,倚仰天时,章惇与向太后水平相当,则向太后必然胜利,因为章惇只是官僚领袖,而向太后是皇室代表,可官僚需要的是放权的人,而不是争权的人。向太后顺势用先帝评价为端王竖起道德的大旗,章惇默然。

与《宋史》的本纪、赞和章惇传中记载不同,据《续资治通鉴》与《曾公遗录》说,章惇听后,厉声对质:“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为曾布呵斥打断。章惇这句特殊情境下的评语,有人认为是早已看透端王本性,有人认为只是一时恼怒的话,《宋史》略过此语,而《续资治通鉴》的作者则笔法精妙,将它作为伏笔置于原始情境而非人物评论中,供读者自行理解。向太后让端王连夜继位,而支持太后的群臣趁机鼓动她垂帘听政,以确保成果。向太后表示新君已成年不需要垂帘听政,端王立刻哭求向太后顺从众臣意见,满足大家共同的利益,这就是一个18岁“花花公子”的情商水平。

从皇帝继位到太后垂帘听政,有不足一个月的过渡期。宋徽宗此间做了以下决策:尊崇章惇扶立的先帝刘皇后;调遣章惇主持先帝葬礼避免政治漩涡,加封其为申国公;厚待此前的立储候选人;分赏近臣和后宫以求无忧;取消首都的“言论警察”。这些是本纪中的事件,是编撰者认为影响到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宋徽宗继位前似乎早有观察和准备。随后,宋徽宗开始了自己的虚君生涯。

虚君不好当。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向太后听政后,章惇主动辞职,太后不从,宋徽宗偷偷反对。等到群臣商议罢贬章惇,向太后顺水推舟,细数章惇过去恶行,而宋徽宗表示服从。不仅服从,他还为太后圆场,同时偷偷捞章惇一手。这是宋徽宗作为虚君时的对策表现。清代的光绪皇帝,与宋徽宗采取的对策可谓天壤之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比照参考。

群臣又商议罢贬蔡京,向太后则选择反对。罢贬蔡京的理由与章惇相似,都是在细数对方过去劣迹,但向太后这次另有打算。向太后深谙皇权之道,她一要防止章惇和蔡京同时被贬破坏政治平衡,二要筹建自己理想中的“混合政府”,于是托词编修史书,留下蔡京。官僚集团的嘀咕对太后没有多少威胁,但是宋徽宗却迎来政治生涯的转机。

还政以后,宋徽宗继续纵容向太后及其亲戚干政,诱使官僚怨言四起。陈瓘作为谏官骨干,直言外戚和官僚之间的利益争夺正是太后引起。宋徽宗斥责陈瓘说话“荒诞”,将他贬官,背地里又偷偷给他赏赐黄金。官僚们立刻心领神会,先是求情让陈瓘留京观察,接着操纵舆论攻击太后,其中以丰稷和陈师锡作为代表,丰稷甚至直言要不是宋徽宗没有大权,哪里来的蔡京乱政?将全部责任都归咎到太后身上。士大夫议论纷纷,以至于太后颁布诏令禁止众人传播谣言。据《宣和遗事》说,宋徽宗见时机已至,偷偷召见丰稷说出真心话。据传迫于舆论压力,向太后最终自闭东宫,以泪洗面,不久离世。

宋徽宗为何成功?政治斗争最怕没有防备。宋徽宗选择向太后引以为傲的道德为突破口,一面将自己打扮成仁君孝子,一面静待时机。当向太后误以为可以实践其政治理想时,她没有料到这个早年丧母,曾视自己为亲生母亲的人会亲手埋葬自己。攻击对手的强项有时会产生奇效,因为很多人看不见强项带来的破绽。同时,宋徽宗作为聪明人,非常擅长“偷偷”地做些事情,而他的这个强项也被新的对手偷偷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掌握皇权后,宋徽宗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决定要整顿四朝以来的党争问题,又适逢韩忠彦与曾布不和,便着手重组帝国秩序。此时,刚被众人赶出朝廷的蔡京借宦官童贯的帮助,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他已55岁,曾与王安石和司马光一同活跃,依靠左右逢迎生存在集团之间。他将成为控制宋徽宗的胜利者。

蔡京深知宋徽宗很有能耐,早期失败也告诉他只有皇帝才能主宰整个帝国体系。与许多人限制皇权的做法相反,他疯狂地扩大宋徽宗的权力。所谓“丰亨豫大”,“陛下当享天下之奉”,在蔡京主导之下,宋徽宗想要实现什么,他就能得到什么,不需要偷偷摸摸。蔡京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主导的经济改革将天下财源集中起来,以至于有很多商人因破产而自杀。丰厚的国库,让宋徽宗可以实现鳏寡孤独具有所养,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文韬武略,一切军政财大权都集中到了宋徽宗的手里,自然经手的官僚也偷偷跟着享福。蔡京如宋徽宗所愿,终结了党争的问题,因为权力已高度集中,而宋徽宗本人也因此在政治战场上“赤身裸体”。帛书《老子》乙本说,”祸莫大于无敌“,历史将让宋徽宗付出应有的代价。

人终有极限,宋徽宗也会分身乏术。他将大权分享给蔡京等人执行,自己便聪明地坐享接下来的成果。然而,这其实是不得不分享的至高权力,他个人本就无力掌控。蔡京等人偷偷控制了宫城的信息网,宋徽宗由此形同木偶。军事上的失败,官僚系统的迅速腐败,对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升通道统统被垄断的帝国体系而言,只要皇帝爱惜面子,那就都是民间传言而已,更何况他还被蒙在鼓里。蔡京帮助宋徽宗成为大权在握的圣上,也让他沦为大权旁落的傀儡。其间乱象,至今民不绝唱。

结局耳熟能详。宋朝与金国结成“海上之盟”,联合灭辽,用兵时却将国家虚弱暴露无遗,招致金军南下。靖康之变,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为了证明自己比他爹还要厉害,不听宋徽宗劝告,最终被金军俘虏,宋徽宗也随即被叛徒一并奉送金军,北宋终于灭亡了。宋徽宗为什么失败?《宋史》说:“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这句话是说皇帝不应该聪明吗?皇帝可以聪明,但不要自恃聪明而忘记中国帝国体系内皇帝的本质。中国帝国时期的皇帝、官僚和子民,具有一种复杂的共生体系,如黄老之说,国家是人体。皇帝既要保障官僚的利益来维持帝国运作,又要保障子民的利益来支撑帝国基础,但官僚与子民是争夺利益的两方,这就要求皇帝必须学会平衡之术,做一个利益动态化的天平砝码,构建一套精密的矛盾关系网。因此,无论皇帝能力多强,权力多大,他必须牺牲自己,牺牲他的才华、理想,甚至个人爱好,成为帝国体系的舵盘。从这一刻起,皇帝不再是自由的人,他们是历史创造并诅咒的熔炉核心。

宋徽宗如此聪明,为何被蔡京击败?政治斗争,对付强大但自负的对手,如果你的实力不足,那不如加入他的阵营,借他的手构建双方的共生关系。你在他头顶加冕王冠,他就不得不求你帮忙扶住王冠。看透这一点的人越来越多,他头顶的王冠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最后,至高权力者沦为傀儡,而奴颜婢膝者都将成王。中国政治思想有一个核心概念,叫作德,并非只是道德。据《说文解字》解,德的本义是一种特殊的迁、登,需要众人支持才可以同心所向。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悬挂的眼睛在动态的四方之上,喻意一个人要理解自己在大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与应该做到的事情。所谓积德之业,就是要先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再根据客观条件去实现理想抱负,量力而行,保持忧患,这就是中国的智慧。